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生物體的構造(一)

上課時間:
2011/09/16 下午2:00~4:00

主要重點:
1)細胞學說
2)學習技巧_Thinking the whole picture before the new unit
3)閱讀策略-推論與詰問作者

這節課開始,是要談「個別的生物體」了。在進到新的單元之前,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回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圈」這兩個大單元。這麼做的目的,是要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將已經學過的知識,與即將要學的新單元,串連起來以形成一個Whole picture

Biology,是一門學科。國中生物算是所有人涉略「生物」的導論課。但是什麼是Biology?這門學科最主要關心的議題是什麼?媽媽國中和高中都上過生物,但是,媽媽當時並不知道「生物」這門學科的全貌到底為何?所以,媽媽想,也許我們可以先對這門學科的全貌有點掌握,再以這個全貌做為我們學習「生物」這個學科的鷹架。媽媽背後的想法是,每一個新學習的單元,不可能是憑空出現的,照理說,一定會和整個學科所感興趣的大主題有關。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在生物圈的未來這一本書裡,它看起來是在講生物圈裡的生態問題。但是,在第六章,作者提到了「細胞」與「生物倫理」的關係。作者的描述,就讓媽媽看到了,原來,「細胞」這個看似只是物種構成的基本單位,和生物多樣性的議題中仍然有關。也因此,可以幫助媽媽進一步思想,為什麼課本需要教我們了解「細胞」這個概念了。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先一起想像了「生物」這門學科所想要探討的範圍。在我們的討論裡,我們將生物這個學科,先大分為兩類,首先是「生態系統這個巨觀的議題」,其次是「個別生命體維持生命現象的相關議題」。

有了這樣的大結構,我們一起讀了一上生物課本的目錄,媽媽希望藉由讀目錄這個動作,先讓你們對「個別生命體維持生命現象的相關議題」的子議題有一個whole picture的了解。這是媽媽自己讀書時習慣的方法,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方法,但是,總是要先練習過,才能有機會判斷這方法到底合不合用,對不?

有了第一節課的「Whole picture」的練習,接下來的第二節課,我們一起讀了生物課本的2-1,課本的內容主要描述細胞學說的由來,以及細胞的構造。

這一個單元,其實充滿了許多知識訊息,要理解這樣的文章,有意義的進行「推論」以確保自己真的有理解作者想表達的主要概念,以及不斷的問作者為什麼需要介紹這些概念,應該是很好的閱讀策略。

所謂有意義的推論,以課文來舉例,「虎克稱這些小格子為細胞。後來科學家陸續發現其它動、植物也都由細胞組成…」。這短短一句話,所謂的後來的科學家指的是誰?以及,為什麼後來的科學家發現了動、植物也都由細胞組成,會和細胞學說有關?當我們閱讀的時候,停下來想這些問題,將這些問題弄清楚,才能算是對課文有基本的理解。當然,有時候,光靠作者給我們的訊息,我們也推論不出來。還好,現在的google給了我們很大的方便,上網一google,這些問題就會解決。

至於詰問作者,同樣以課本為例,我們邊讀就要邊問,作者這樣鋪陳,他最主要想傳達的概念是什麼?或是,也可以問,能不能有更好的鋪陳方式?

媽媽今天分享的兩個方法,對你們可能有點陌生。這其實也很正常,閱讀策略也是需要學習,而且也是常常用才會熟悉。以今天的表現而言,媽媽覺得你們算是很不錯了,這個單元,我們還會繼續上個幾天,上課的時候,我們就將這些方法拿出來多用幾次,相信,以你們的領悟力,一定很快就會上手的。

愛你們的媽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