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生物圈(一)

2011年9月2日下午3:00~4:00
學習領域:自然領域_生物篇
進度:生物圈(一)

教學重點:
1)何謂生物圈
2)為什麼需要學習「生物圈」的概念

照著生物課本的進度,生命的起源這個小單元結束後,緊接著上場的就是「生物圈」這個單元。媽媽在備課的時候,發現課本所寫的概念並不難,同時也覺得課本的描述有些零亂。但是,媽媽總是會想,怎麼可能會設計一個單元只是為了介紹生物圈的定義,然後,為了讓版面夠長,再零亂的介紹不同地區裡不同的動植物呢?邊讀總是覺得「事必有蹊蹺」。媽媽覺得「生物圈」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要不然,不會所有的版本都用一個完整的單元來介紹這個概念。但是,媽媽實在不了解,怎麼會每個版本讀起來都一樣凌亂?照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規定,所有的課本都是經過專家編審的,這些專家當時在讀的時候,一定沒有媽媽這種讀完後凌亂也找不到意義的茫然感,所以,媽媽猜想,專家們在閱讀的時候,應該是有利用他們豐富的專業知識,串起了「生物圈」和整個生物學科的關連。媽媽因為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讀起來就沒有那種「A-Ha」的成就感。所以,媽媽就開始Google了,果不其然,當媽媽用「生物圈」這三個字google之後,就出現了許多有意義的訊息了,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等概念。一看到「生物多樣性」媽媽就明白為什麼生物課本會在一開始就介紹「生物圈」的概念,因為,這必然會牽涉到後面需要介紹的「食物鏈」、「生物族群、群集」等重要概念。當媽媽的腦海中補上了「生物多樣性」五個字之後,再重讀課本,就不覺得那麼雜亂無章,也開始覺得在1-3就出現這個單元,其實能有助於我接下來的生物的學習。

親愛的孩子,之所以和你們分享媽媽備課時的心情,最主要是要告訴你們,當我們進到一個新的學科,第一次閱讀該學科的教科書,若我們覺得讀起來不順或是覺得零亂,或是覺得讀完後找不到重點,其實並不是我們的閱讀能力不好,只是我們需要補充適當的關鍵概念。所以,媽媽建議你們,要記得善用google無遠弗屆的力量。具體的策略如下 ,當我們讀完一篇文章,覺得自己對該篇文章捉不著頭緒,記得不要放棄,也不要說自己讀不來。我們只要記得,把這篇文章的關鍵字(通常會出現在大標題)放進google,盡責的google就會給我們一些有意義的訊息

好了,言歸正傳,來談談我們今天的正課。

這堂課一開始,媽媽讓你們讀一遍課本。你們讀完後,並沒有覺得文章難懂。事實上也是,其實課本寫的並不難。但是,你們一致同意,該篇課文的重點只有一段,就是生物圈的定義。你們這樣的詮釋理解也沒有錯,因為,其它段落真的都是裝飾用的。所以,我們暫時也就不花太多時間再細讀課文。
但是,我們一起讀了「生物圈值多少」(出自生物圈的未來,第四章)這篇文章的前半段。藉由這一篇文章,我們慢慢的看到了,原來,生物圈的概念,並不是只有課本上說的海平面上下1萬公里這樣單薄的定義。事實上,生物圈裡的所有事件,都和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我們看見了,原來生物圈裡的土壤,就是上一個單元所定義的無生物,其實也在生物圈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因此,我們才明白,生物圈真正精準的定義,應該是包括生命體和非生命體所共同交織出來的範圍。

在閱讀「生物圈值多少」這篇文章時,我們討論了許多有趣的議題。不過,媽媽也發現,當你們閱讀這樣長篇的科普文章時,你們對文章重點的掌握和媽媽有著明顯的不同,文章裡有精準定義的概念,比較吸引媽媽。文章裡較有感情的陳述會比較吸引你們。媽媽想,這都無妨,但是,我們在閱讀的過程,可以慢慢的學習去思考,為什麼同樣一篇文章讀下來,我們會被不同的觀點吸引,我們也可以慢慢的練習,閱讀的時候就開始自己提問,例如,能不能有不同的觀點來理解該篇文章,或是,有沒有那些觀點是這篇文章還沒提到的。這些都是閱讀策略中很有趣的好策略。

本課結束囉!!

愛你們的媽媽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生命的起源(四)

2011年9月1日(四)下午3:00~4:00
學習領域:自然領域_生物篇

進度:生命的起源_結束篇

教學重點:
閱讀策略教學:根據文章所提供的線索詮釋並比較概念間之關係
主題重點:1)導致地球環境變化的原因
                    2)現今地球環境與過去環境的差異

學習評量:摘要
評分重點:1)是否掌握主要概念
                    2)摘要內容所呈述之重要概念間的關係是否合理

生命的起源已經上了五小時,這節課等於是這個小單元的總結。整體而言,媽媽整個生物教學的重點有二,首先是主要概念的討論;其次是閱讀與學習策略的練習。

以本單元而言,和生命起源有關的主要概念包括有科學上如何定義「生命現象」、生命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經歷過哪些變化、以及最早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在這一小時裡,我們除了一起討論了上面的三個重點,我們還一起討論了閱讀時該如何將同樣的概念進行比較的方式。
以本單元為例,有相似概念但分散在不同段落的有地球上氣體成分的變化情形。
課文裡並沒有特別標示出「氣體成分的變化」這樣的小標題。但是,有一個次標題「地球環境的演變」,其實就可以引導我們思考,也就是說,當我們讀完這個次標題下的三個段落後,我們可以先問自己,地球環境到底有哪些演變,或是地球的環境一開始是如何,接下來如何,最後又是如何?

這個部份,其實在我們前三節都有討論過。但是,地球環境的演變,可以從前三節的融炎狀態到所謂的陸地的形成來描述,也可以從「大氣的組成成分」進行描述。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說的「針對相似概念進行比較」的閱讀策略。

一旦我們特別注意大氣的組成成份,你們馬上就注意到大氣的組成成分可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原始的大氣,接下來是以二氧化碳和氮氣為主,再來是氧氣和氮氣為主的階段。

我們除了找出課本所描述的三種大氣組成的階段,好的讀者還可以更進一步的從文本裡找出造成大氣成份改變的可能原因,例如,原始大氣之所以轉變成第二階段,其主要的原因有二:1)較輕的氣體散逸到外太空,2)火山噴發出大量的氣體。 至於,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的改變,成因也有二:1)二氧化碳溶於海水,2)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現使氧氣增加。

另一個閱讀策略則是繼續探索有沒有可能有不同的觀點或主張?例如,我們可以問,35億年後的現在,我們的大氣成份還是「氧氣和氮氣為主嗎?」,或是「原始大氣中主成份之一的甲烷,目前的比例是如何?」為什麼特別提到甲烷?這部份是留待我們以後要探討地球溫室效應的伏筆,因為,有些研究正在探討動物所排放出來的「甲烷」,是否會加劇溫室效應。

學習狀態的評估
整體而言,從我們上生物課的第一節課開始,你們的學習狀況可由漸入佳境來描述。許多的 閱讀與學習策略,是你們過去在學校課堂上較少使用的。這次的四節課下來,每一種閱讀策略幾乎都是第一次練習,用起來或許還有些生澀之感,但是,只要我們繼續練習,相信就會慢慢精熟。

為了瞭解你們是否能掌握此一單元的概念。媽媽請你們寫下摘要,對於第一次寫摘要的你們而言,你們的摘要表現得相當出色,除了能將不必要的訊息刪除,留下主要訊息外,也都能用自己的文句,重新詮釋這些主要概念,也能合理的呈現概念間的關係。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們以後還會繼續有摘要的練習,相信你們會愈做愈出色。

愛你們的媽媽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創世記第一章與生命的起源

上課時間 :
 2011年9月1日(四)下午2:00~3:00
上課成員:克涵、默箴、媽媽
學習領域:自然領域_生物篇
進度:生命的起源_結束篇

前言:
8月15日上完課後,因為媽媽有一些對外的演講、學生的論文口試、以及出國參加研討會等狀況,所以,一直到9月1日才有時間繼續我們的生物課。為了避免再發生課程間隔太久的狀況,爸爸已經照媽媽開學後的行程,幫我們排出自然領域和社會領域固定的上課時間。希望這個新的課表能發揮功效!!

教學重點:
針對8月16日的作業進行討論


作業一,就是以概念圖的方式整理自己所閱讀的課文內容。媽媽發現,克涵和默箴都做得非常好,克涵是以樹狀圖的方式分述出三個重點;默箴則是以正金字塔的方式,從尖端的部份依序描寫了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概念。
作業二的部份,顯然難度比較難,不論是哥哥或妹妹,都寫得略有些單薄。所以,我們第一節課花了一些時間一起討論創世記第一章的描述和課文內容的異同。

首先,創世記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混沌…,這部份,創世記所說的可能是整個宇宙(因為,神後來也造了其它的光體);而課本,一開始只說地球一開始可能是融岩的狀態,然後再慢慢的有水氣與海洋。

正因為聖經的用字遣詞和課文的用字其實差異甚大,所以,你們一致的認為,對於起初的狀態,科學目前所發現的和創世記所寫的相當不同。這是很合理的判斷。只是,我們也可以試著讀出文字背後的「意義近似性」。例如,課本所寫的融岩狀態,有沒有可能和「混沌空虛」相似?親愛的孩子,其實,Google一下,你們就會發現,的確有些用數學理論研究地球起源的生態學家,會有「混沌論」來描述地球的起始狀態。他們大體上是主張,地球起初是一片混沌,然後,才慢慢的有了秩序。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那麼,我們可以這麼下結論:科學家對於地球起源的狀態有不同的主張,有人主張融岩狀態,有人主張混沌狀態;而距今大約3300年前的摩西,則照著從神所領受的,清楚的告訴我們,起初地是混沌空虛淵面黑暗。

接著,是海洋與陸地的出現
這部份我們都一致的同意,課本所描述的概念和摩西所寫下來的概念是一致的。
再來,是先有植物才有動物
這部份很明顯的兩者也是一致的。

但是,用心如你們,很快的也發現,表面上的一致之外,其實還是有細節上的不同,例如,創世記裡說,是神讓旱地露出來的;但是課本只有說「經過一連串的變化後,地球表面就出現了海洋和陸地。其實,我們也可以這麼說,科學家或課本所說的「一連串變化」,其實說了等於沒說,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是怎麼樣的「變化」。科學家只能知道,混沌之後,有某種原因,使海洋和陸地出現,但是,現在的科學家還看不透那是什麼?所以,只能先用「經過一連串的變化」來串起這個gap

你們也認為,植物和動物的出現,也是有細節上的不同。例如,神總是各從其類的創造,而課本所描述的似乎一類一類演化出來。以媽媽目前的理解,科學家目前對於物種如何由所謂的單細胞演化出我們如此複雜的物種,其實仍是一知半解。這部份,媽媽建議先存而不論

整體而言,經過這樣的比較後,我們大體認為,科學家所描述的生命起源的狀態,是科學家目前所能測透的一小部份。就好像保羅在羅馬書裡說的,人所能知道的早就顯明給人知道了。而神的作為的奧秘,神若不教導我們明白,我們所能理解的就會十分有限。就好像,神問約伯的那些問題,至今又有多少真的是能解出來呢?例如,為什麼河馬那麼有力量呢?
所以,有機會,我們是應該讀讀約伯記的後面,看看我們的神是如何詰問約伯,使約伯在這樣的詰問過程中,真正的明白,當「敬畏神」…

讓我們共勉之。

愛你們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