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生命的起源(二)

2011年8月15日上午
上課成員:默箴、克涵、媽媽
學習領域:自然領域_生物篇
進度: 生命的起源
教學重點:
1)閱讀策略教學:重覆閱讀與概念構圖
2)主題重點:生命與無生命的判別
作業:
1)將1-1單元,以概念構圖的方式呈現。
2)比較生命起源的順序和創世記前五天的異同。
作業完成時間:
2011年8月16日上午


以媽媽對生命科學這個領域有限的了解,媽媽知道這是一個知識快速更替的學科,我們現在手上的課本所寫的「生命起源」的理論,隨著量子力學或是神經科學的日益發展,都已有了新的概念與面貌。

因此,媽媽不打算要你們花很多間去記下課本裡所寫的「訊息」,媽媽比較盼望在我們的課程裡,我們一起慢慢的思想「生命」的定義。

今天的上課,我們先一起「重新默讀課本」。
只是此次的「rerading」,我們所要思想的是,今天所讀的,和上星期五所讀的有什麼不同。換言之,第二次的閱讀,我們讀到了哪些是第一次閱讀時所沒有注意到的「text-based」concept。

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分享,第一次和第二次閱讀的差異。媽媽也分享了如何在第二次閱讀時,以quick note 或 concept map的方式,來檢視我們的閱讀內容。

在討論的過程中,你們很自然的發現了,「定義生命的現象」顯然是要討論「生命科學的第一步」。於是你們問了:

我們用點火柴所引發的火,和大自然裡因天氣乾燥自然產生的火,前者和後者的火應該是一樣的,但是,兩者間在科學家的眼裡會有一樣的定義嗎?

風會動,雲層會變厚,但是,它們似乎不能算是生命?

在發問的過程中,你們想起了,課本上說了「基本上要符合代謝、生長、感應和繁殖」這四個條件,才能稱之為生命。

是的,這是科學家的定義,而這四個定義,其實將會是國一生物的學習重點。
這部份我們不急著在第一單元詳細討論,但是,媽媽很高興你們能在討論的過程中,慢慢的將所讀的知識應用出來。

接著,我們再一起討論了課本所提到的「生命來源」的理論,
這部份,我們今天嘗試著更進一步將「生命的來源」與「創世記第一章」一起討論。
但是,在討論之前,媽媽盼望你們能先再細讀一次創世記一章,然後,再回頭讀一次課本,慢慢的重新消化後,我們星期三的課程才做完整的歸納。

願神祝福你們,也繼續帶領你們的在家學習之路

愛你們的媽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