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時間 :
2011年9月1日(四)下午2:00~3:00
上課成員:克涵、默箴、媽媽
學習領域:自然領域_生物篇
進度:生命的起源_結束篇
前言:
8月15日上完課後,因為媽媽有一些對外的演講、學生的論文口試、以及出國參加研討會等狀況,所以,一直到9月1日才有時間繼續我們的生物課。為了避免再發生課程間隔太久的狀況,爸爸已經照媽媽開學後的行程,幫我們排出自然領域和社會領域固定的上課時間。希望這個新的課表能發揮功效!!
教學重點:
針對8月16日的作業進行討論
作業一,就是以概念圖的方式整理自己所閱讀的課文內容。媽媽發現,克涵和默箴都做得非常好,克涵是以樹狀圖的方式分述出三個重點;默箴則是以正金字塔的方式,從尖端的部份依序描寫了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概念。
作業二的部份,顯然難度比較難,不論是哥哥或妹妹,都寫得略有些單薄。所以,我們第一節課花了一些時間一起討論創世記第一章的描述和課文內容的異同。
首先,創世記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混沌…,這部份,創世記所說的可能是整個宇宙(因為,神後來也造了其它的光體);而課本,一開始只說地球一開始可能是融岩的狀態,然後再慢慢的有水氣與海洋。
正因為聖經的用字遣詞和課文的用字其實差異甚大,所以,你們一致的認為,對於起初的狀態,科學目前所發現的和創世記所寫的相當不同。這是很合理的判斷。只是,我們也可以試著讀出文字背後的「意義近似性」。例如,課本所寫的融岩狀態,有沒有可能和「混沌空虛」相似?親愛的孩子,其實,Google一下,你們就會發現,的確有些用數學理論研究地球起源的生態學家,會有「混沌論」來描述地球的起始狀態。他們大體上是主張,地球起初是一片混沌,然後,才慢慢的有了秩序。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那麼,我們可以這麼下結論:科學家對於地球起源的狀態有不同的主張,有人主張融岩狀態,有人主張混沌狀態;而距今大約3300年前的摩西,則照著從神所領受的,清楚的告訴我們,起初地是混沌空虛淵面黑暗。
接著,是海洋與陸地的出現:
這部份我們都一致的同意,課本所描述的概念和摩西所寫下來的概念是一致的。
再來,是先有植物才有動物:
這部份很明顯的兩者也是一致的。
但是,用心如你們,很快的也發現,表面上的一致之外,其實還是有細節上的不同,例如,創世記裡說,是神讓旱地露出來的;但是課本只有說「經過一連串的變化後,地球表面就出現了海洋和陸地。其實,我們也可以這麼說,科學家或課本所說的「一連串變化」,其實說了等於沒說,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是怎麼樣的「變化」。科學家只能知道,混沌之後,有某種原因,使海洋和陸地出現,但是,現在的科學家還看不透那是什麼?所以,只能先用「經過一連串的變化」來串起這個gap。
你們也認為,植物和動物的出現,也是有細節上的不同。例如,神總是各從其類的創造,而課本所描述的似乎一類一類演化出來。以媽媽目前的理解,科學家目前對於物種如何由所謂的單細胞演化出我們如此複雜的物種,其實仍是一知半解。這部份,媽媽建議先存而不論。
整體而言,經過這樣的比較後,我們大體認為,科學家所描述的生命起源的狀態,是科學家目前所能測透的一小部份。就好像保羅在羅馬書裡說的,人所能知道的早就顯明給人知道了。而神的作為的奧秘,神若不教導我們明白,我們所能理解的就會十分有限。就好像,神問約伯的那些問題,至今又有多少真的是能解出來呢?例如,為什麼河馬那麼有力量呢?
所以,有機會,我們是應該讀讀約伯記的後面,看看我們的神是如何詰問約伯,使約伯在這樣的詰問過程中,真正的明白,當「敬畏神」…
讓我們共勉之。
愛你們的媽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