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日(四)下午3:00~4:00
學習領域:自然領域_生物篇
進度:生命的起源_結束篇
教學重點:
閱讀策略教學:根據文章所提供的線索詮釋並比較概念間之關係
主題重點:1)導致地球環境變化的原因
2)現今地球環境與過去環境的差異
學習評量:摘要
評分重點:1)是否掌握主要概念
2)摘要內容所呈述之重要概念間的關係是否合理
生命的起源已經上了五小時,這節課等於是這個小單元的總結。整體而言,媽媽整個生物教學的重點有二,首先是主要概念的討論;其次是閱讀與學習策略的練習。
以本單元而言,和生命起源有關的主要概念包括有科學上如何定義「生命現象」、生命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經歷過哪些變化、以及最早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在這一小時裡,我們除了一起討論了上面的三個重點,我們還一起討論了閱讀時該如何將同樣的概念進行比較的方式。
以本單元為例,有相似概念但分散在不同段落的有地球上氣體成分的變化情形。
課文裡並沒有特別標示出「氣體成分的變化」這樣的小標題。但是,有一個次標題「地球環境的演變」,其實就可以引導我們思考,也就是說,當我們讀完這個次標題下的三個段落後,我們可以先問自己,地球環境到底有哪些演變,或是地球的環境一開始是如何,接下來如何,最後又是如何?
這個部份,其實在我們前三節都有討論過。但是,地球環境的演變,可以從前三節的融炎狀態到所謂的陸地的形成來描述,也可以從「大氣的組成成分」進行描述。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說的「針對相似概念進行比較」的閱讀策略。
一旦我們特別注意大氣的組成成份,你們馬上就注意到大氣的組成成分可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原始的大氣,接下來是以二氧化碳和氮氣為主,再來是氧氣和氮氣為主的階段。
我們除了找出課本所描述的三種大氣組成的階段,好的讀者還可以更進一步的從文本裡找出造成大氣成份改變的可能原因,例如,原始大氣之所以轉變成第二階段,其主要的原因有二:1)較輕的氣體散逸到外太空,2)火山噴發出大量的氣體。 至於,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的改變,成因也有二:1)二氧化碳溶於海水,2)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現使氧氣增加。
另一個閱讀策略則是繼續探索有沒有可能有不同的觀點或主張?例如,我們可以問,35億年後的現在,我們的大氣成份還是「氧氣和氮氣為主嗎?」,或是「原始大氣中主成份之一的甲烷,目前的比例是如何?」為什麼特別提到甲烷?這部份是留待我們以後要探討地球溫室效應的伏筆,因為,有些研究正在探討動物所排放出來的「甲烷」,是否會加劇溫室效應。
學習狀態的評估
整體而言,從我們上生物課的第一節課開始,你們的學習狀況可由漸入佳境來描述。許多的 閱讀與學習策略,是你們過去在學校課堂上較少使用的。這次的四節課下來,每一種閱讀策略幾乎都是第一次練習,用起來或許還有些生澀之感,但是,只要我們繼續練習,相信就會慢慢精熟。
為了瞭解你們是否能掌握此一單元的概念。媽媽請你們寫下摘要,對於第一次寫摘要的你們而言,你們的摘要表現得相當出色,除了能將不必要的訊息刪除,留下主要訊息外,也都能用自己的文句,重新詮釋這些主要概念,也能合理的呈現概念間的關係。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們以後還會繼續有摘要的練習,相信你們會愈做愈出色。
愛你們的媽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