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時間:
2011年9月6日下午1:00~3:00
學習領域:自然科學_生物篇
進度: 生物圈(二)
學習重點:
1)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樣性
學習策略:
1)Take notes
2)Thinking
生物多樣性(Web of life)
今天我們上課的主題是延續上星期五剛展開的「生物圈」。在上課之前,媽媽花了一些時間與你們一起討論「上課的態度與方法」。
為什麼需要討論上課的態度與方法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媽媽發現,這幾堂生物課上下來,你們上課的時候雖然都能認真的參與討論,但是,你們所提出的討論問題,有時候會有點只是隨興式的突發奇想,並不是真正的扣緊我們正在討論的主題。有時候,突發性奇想式的提問,當然是相當有意義的原創性的好問題。不過,恕媽媽說句真心話,我們目前的討論當中,還沒有真正出現過有原創性的好問題。面對這樣的現象,媽媽並不覺得是你們上課不夠努力,其實比較可能的原因是,你們過去的學習經驗並沒有機會讓你們練習好的「提問邏輯」,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你們練習好的「學習方法」。
所以,在今天上課的一開始,媽媽利用我們上星期所讀的「生物圈值多少」這篇文章,重新來談好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所謂好的學習態度,媽媽認為最主要的核心關鍵是,負責學習的人,應該要在學習的當下,就不斷的問自己,我目前所讀的內容,或是正在學習的內容,我是否已經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給我的主要概念了。所以,一篇文章讀完後,媽媽要你們練習問自己,這篇文章裡,有哪些內容可以回答作者所給的「題目」。例如,到底「生物圈」值多少錢?又作者有哪些方法來估算出「生物圈」的價值?又這些估算的方法,你是否都已明白?
有這樣的態度為前提,我們就能發展出相對應的好方法。以「生物圈值多少」這篇文章為例,因為,它的文章篇幅相當長,訊息量又多。為了幫助自己檢核讀完文章後到底掌握住多少重點,讀完後利用「反覆思想」再加上找出「文章結構」的概念構圖策略,就會有機會讓自己對這篇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Take notes」,其實就是將上述方法具體實現的好點子。上課的時候,聽演講的時候,主動負責任的讀者或聽者,一定會「記筆記」的。一方面可以將聽到的重點或讀到的重點,立即反覆思想,同時也能立即將自己的問題或是反思寫下來,當你動筆寫下任何的點子,你的學習就開始只是被動的「接收」,慢慢的轉換成「主動的消化」。被動與主動只有一字之差,可是這一字之差,會讓你的學習品質,有天與地的差別。深願這個技巧,能成為你們學習路上的好幫手,使你們的學習更有意義。
今天的上課,除了聊「學習的態度與方法」,媽媽另一個重點則是要你們繼續練習善用網路上豐富的資料,來拓展自己的學習廣度與深度。
為什麼不能只讀課本?為什麼還需要找其它的學習材料來拓展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那是因為,科學知識是不斷更新的,所有的科學概念都是暫時為真。許許多多的科學家,為了窮究真理,不斷的進行研究,這些不斷更新的知識,有些來不及寫進課本裡。還好,現在的網路世界提供給我們相當豐富的學習資源,因此,學會主動的從網路上建立自己的知識素養,必然是現代學習者的基本素養。
那麼何謂學習的廣度?可以是指學習者利用一個關鍵字,找到與這個關鍵字有關的相關知識,例如,用「生物圈」這三個字google一下,就會發現「蓋婭生物圈」、「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這幾個關鍵詞不斷出現。由這幾個關鍵詞所帶出來的相關資料,就是可以延伸的學習廣度。
何謂學習深度?以生物圈的定義為例,上星期五我們都讀過了課本對生物圈的定義。今天當我們利用google蒐尋資料時,我們都發現了有一筆資料來源從Wikipedia而來,而且在排序上被google放在第一順位,這一筆資料原來是Wikipedia提供有關「生物圈」的定義。認真如你們,也幾乎是一眼就認出了這裡所寫的定義和課本所寫的定義略有不同。所以,我們也一起比較了兩個定義之間的異同,以及哪一個定義比較能幫助我們的理解。這種就同一個概念進行比較,就可以稱之為加深學習的深度了。
很快的,第一節課就在閱讀網路所找到的「生物圈」與「生態系統」這些資料中近了尾聲。第二節課,我們還要來試試另一種學習方式。
「The web of Life」是一個專為兒童設計的「生物多樣性」學習網站,第二節課,我們就一起讀了由這個網站所提的原文資料。
為什麼媽媽要你們練習讀原文的資料?媽媽背後的理由有二,首先,可以練習英文的閱讀,因為網路上有許多資料還來不及翻譯成中文,所以,我們偶爾練習閱讀英文的網路資料,一方面可以幫助自己累積英文閱讀的經驗,同時,也能讓自己的閱讀廣度更廣,不需要只侷限在中文的資料裡。第二個理由則是,英文的句法結構,對科學概念的描述往往比中文的句型結構清楚。所以,學會閱讀英文的科學性文本,應該也是我們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重點之一。
互勉之。
愛你們的媽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